槍砲、病菌與鋼鐵 GUNS, GERMS, AND STEEL



「為什麼是白人製造出這麼多貨物,再運來這裡?為什麼我們黑人沒搞出過什麼名堂?」



亞力的問題看來簡單,卻難以回答。
(亞力是新幾內亞(New Guinea)當地的政治人物,作者在1972年7月在當地研究鳥類的演化。)


最常見的解釋,就是假定族群間有生物差異。

我們反對此一種族主義的解釋,不僅因為這種解釋令人作嘔,更重要的是,根本大錯特錯。
各族群間是有技術發展的差異,但是並沒有可靠的證據可以證明各族群間有智力的差異。
美國白人心理學家企圖證明族群間在智商方面的差異:非洲裔美國人天賦智力比不上歐洲裔白人。然而大家都知道,這兩個族群的社會環境和教育機會差別很大。這個事實使驗證「技術水準反映智力高下」這個假設不功自破。


因此,種族主義者的一貫論調應該顛倒過來。換言之,我們應該問:

為什麼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歐洲人能生產出這麼多的貨物?儘管我認為新幾內亞人比較聰明,他們沒搞出什麼名堂是事實,為什麼?


下田好,還是打獵好?

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地區自行發展農業,農業萌芽的時間也不一致,有很大的差距。在糧食生產方面取得先機的族群,在邁向槍砲、病菌和鋼鐵的路途上,領先群雄。結果就是歷史上一連串富國與窮國的衝突。

本來地球上的人都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怎麼會有人改行生產糧食呢?

事實上生產糧食的行為是逐漸演化出現的,無心插柳的結果,不是發現、發明出來的。原先做的決定,並沒有考慮後果,因此,我們該問的問題是:生產糧食的行為為什麼會演化出現?為什麼他只在某些地方演化?為何有時間和地理的差異?為何不是更早或更晚?



各大洲的陸軸走向

各大洲的形狀和陸軸走向,會發現有明顯差異。
美洲大陸軸線南北向,非洲也是,相形之下,歐亞則為東西向。
大陸軸線的走向關乎作物和牲畜傳播的速率,也間接影響文字、輪子等發明的傳輸。
美洲土著、非洲人和歐洲人近五百年來經驗的迥異,正是基本的地理特色造成。


發明為需求之母

說起來,符合「需求為發明之母」這個常識觀點的發明,還真不少。1942年,第二次大戰正在進行,美國政府展開「曼哈頓計畫」,目標就是發明製造原子彈的技術,並且要趕在納粹造出原子彈之前完成。那個計畫三年內就成功了。其他例子還有:1794年惠特尼發明軋棉機,從棉花中分離出種籽,就是因為在美國南方那是非常耗費人工的工作,1769年瓦特發明蒸汽引擎,是為了把水從英國的煤礦中抽出來。

這些熟悉的例子誤導了我們,讓我們以為其他主要的發明也是回應需求的產物。事實上許多-甚至大部分,發明是好奇心下的產物。只有在新發明「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消費者才會覺得他們「需要」那件發明。

常識觀點事實上顛倒了發明與需求的關係。常識觀點也過分凸顯稀有天才人物(如瓦特、愛迪生)的重要性。那個發明的英雄史觀,又受到專利法的推波助瀾,因為專利申請人必須證明他們的發明是新奇的玩意。從專利法律師的觀點來看,理想的發明,就是全無鮮麗的新玩意,就像成年的雅典娜從父親宙斯的前額出生一樣。

課本上都說「瓦特在1769年發明蒸汽機」,因為水燒開後他看見茶壺嘴有蒸汽冒出,由此悟到利用蒸氣做工的點子。這個故事實在太妙了,可惜卻是迷思。原來瓦特的點子是在修理一具蒸汽機的時候產生的。是的,那時蒸汽機已經發明了57年了,發明的人是英國紐康曼(Thomas Newcomen 1664-1729),瓦特修理機器的時候,這種蒸汽機已經在英格蘭生產了一百多具。而紐康曼的蒸汽機,則是從沙佛利(Thomas Savery 1650?-1715)的蒸汽機改良來的。沙佛利的蒸汽機還在1698年得到專利。可是他的靈感源自法國人巴潘(Denis Papin 1647-1714) 的蒸汽機設計圖。巴潘的設計圖也不是獨見或創新的產物,他的點子源自荷蘭科學家海更思(Christiaan Huygens 1629-1695)和其他的人。追溯發明蒸汽機的先烈,目的不在否定瓦特的成就,他的新設計的確改進的紐康曼蒸汽機,就像紐康曼也改進了沙佛利的蒸汽機一樣。

其他諸多例子例如愛迪生發明的電燈、萊特兄弟的飛機、摩斯的電報,都是這樣的過程。目的依然不是否定他們的成就,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是:世界史的基本模式,會不會因某些天才沒有在某時某地出生而發生有意義的變化?答案很明顯:歷史上從來沒有那樣的人物。所有世人熟悉的著名發明家,既有先驅,也後繼有人,他們都很上道。他們讓人記得,關鍵在於:在社會有能力利用他們產品的時候,他們做出了適當的貢獻。

而這些故事我也從彼得杜拉克的書中看到過,在一項新發明誕生到運用到社會上商業化所必須經過一段非常長的時間,滿足許多條件,因此那種 只要發明出一個超強商品公司就會大賺的想法一定行不通!
流言終結者 #14 –「只要把這個做出來,我就成功了…」

經過一長串的論證跟邏輯推演,關於農業、人口密度、地理限制等等的原因,找出了三組終極因(遠因),可以說明歐洲人侵入美洲時為什麼佔盡了優勢。第一,人類早就在舊世界生活了,第二,舊世界的糧食生產效率高,因為舊世界的生物資源比較豐富,尤其是適於人類馴化的動物。第三,舊世界中地理、生態障礙比較不致於妨礙各地的交通。第四,也是比較臆測性的終極因,是從一些美洲土著「沒有發明」的項目推定的,那些項目令人十分不解:安地斯山區的複雜社會沒有發明文字與車輪,而美洲的複雜社會發明了文字與輪子。事實上他們有相同久遠的歷史。中美洲發明了輪子,卻只用在玩具上,而且後來還失傳了-難道他們想不到手推車的用途嗎?這些令人不解的謎,讓人想起小型、孤絕的社會同樣的事例-該發明的沒有發明,發明了又沒有善用,以至於失傳。

再回到本書的開頭,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回來亞力的問題,「為什麼我們黑人沒搞出什麼名堂?」這問題直指人類當前處境的核心,也是人類歷史在更新世之後的發展關鍵。經過整本書這樣考察過世界各洲的歷史,該如何回答亞力的問題?

各大洲的族群,有截然不同的歷史,原因不在人,而在環境。各大洲的環境有許多不同的特徵,每個特徵都能影響人類歷史的發展。其中只有四組原因最重要。

第一,可供馴化的動、植物資源。
第二,影響內部傳播與遷徙速率的條件,主要與地軸的方向有關。
第三,影響洲際傳播與遷徙速率的條件,主要跟地理、緯度、氣候的自然障礙有關。
第四,各大洲在面積或人口總數上的差異。

但是提出這些環境差異,又會被貼上「地理決定論」的標籤,例如「人類的創造力無法影響歷史」、「人類只不過是受氣候、動物相、植物相擺布的棋子。」其實這些憂慮出自誤會,要不是人類的創造活動,我們今天還在用石器切肉,茹毛飲血,像我們兩百五十萬年前的祖先一樣。所有的人類社會都有發明天才。不過有些環境提供了更多的起步素材,提供了更適合利用新發明的情境。其他環境則否。

當然在回答亞力的問題,不能不考慮文化因素,但文化差異有一部分是環境差異的反映,但是與環境無關的文化因素,可能意義就是個重要問題。但是先把主要的環境因素作用都找出來,然後針對仍然不解的部分,再從文化下手,才是比較好的做法。

閱讀完這本書,可以感受到作者學富五車、思考縝密,跟著作者做邏輯推演、假設論證,過程中沒有感受到中斷或不順暢,也能感受到作者的雄心壯志,他利用科學論述的方式,試圖將歷史、人類學建立起一套科學,運用生理學、演化生物學、語言學、人類學、考古學、植物學、地質學等角度來剖析人類社會的起源以至於為何會成為現在這個模樣。

身為一個人,在這個地球上,是否曾思考過為何自己會在這裡,這世界、這國際情勢為何是目前這個樣子,到底為什麼中國這個堪稱人類歷史上唯一沒有被消滅的民族,在唐宋之際引領世界科技、農業的大國,到了近代為何被歐洲小國打敗?而自己身處的台灣,原來在南島語系、大洋洲的人類發展扮演一個起源的角色。為何非洲這個證實為人類第一次雙腳站立挺直腰桿的大陸,資源豐富、動植物豐富,氣候也多變化,目前為止卻依然大部分處於一個原始的狀態?這些問題都曾在過去短暫的浮現腦中,透過這本書,可以思考自己的過去、現在跟未來。


Related Articles

技術提供:Blogger.